body{background-image: url();background-position: center;background-repeat: no-repeat;background-color: #f2f2f2;font-family:;}
这几年,无论是商界,还是公益慈善界,频频出现这个符号:“ +”,比如“互联网+”。谈一件事情,没有“+”,似乎就不可行,就落后!“社会治理跨界合作”,也是一个政府、社会等各界最近几年用得很频繁的话题。
跨界合作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。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,不是各自独立的治理,而是共同、协商、协作的治理。
这个话题,很大,很高,但也很小,很低。所谓大和高,是因为这是国家层面的管理理念和体制;说它小和低,是跨界必须落实到社区,落实到各类组织,落实到具体事项。这里,我想说说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经验。
小榄的经验,是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准确找到了跨界合作的落脚点,并建立了机制。
这不能不提“创益菊城”行动。小榄地区的数十位企业家行动起来,与小榄镇政府一道,成立了“创益菊城”行动组委会,成为动员群众行动起来的发动机,支持群众和社会组织组织起来及开展自助、互助、助人等活动的加速器。在前三届动员社会组织的基础上,第四届增加了社区板块,第五届又增加了职能部门板块,这样,社会组织、职能部门、社区,围绕着来自于群众需求的项目,携手合作,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服务。在此期间建立的创益菊城基金理事会,又强化了资源的统合力量与输送能力。
在此基础上,借助镇一级全民公益园的建设,又成立了管理委员会,确定了全民公益园的枢纽和平台的地位和作用,使跨界合作向更高层面、更宽领域发展。
在跨界合作的内容上,小榄镇聚焦到了非基本公共服务。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,提高民生保障水平,需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,要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,并且要在供给方式上进行社会化创新。而小榄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,针对还有部分群众存在困难的情况,提出了“补短板”的设想。
为此,在政策上、机制上,出台了“1+2”文件,抓住“社区”和“社会组织”这两个关键要素,在15个社区均建立“社区公益服务中心”,重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,为跨界合作作出了硬件设施和软件制度性保障。
作为先行一步试点的新市社区,是一个跨界合作的典范。这是一个没有集体经济的城市社区,如何破解困难群体帮扶的资源问题和服务力量问题,是摆在镇委镇政府以及社区两委面前的主要问题。为此,社区成立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,引入专业社会机构,和社区共同组建服务团队,以充分发动和利用社会资源为主要策略,开展以困难人群为主要对象的帮扶工作,提出了“八大帮扶”的任务,推出了“美丽大变身”等品牌项目,一年多来,向社会各界筹措的物资和资金达400多万元。
小榄经验做法,构建了一个基于社区的合作系统,它既是中山市本土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经验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其他地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板。
转载自《社会与公益》关冬生专栏